根据奥地利林兹大学针对该校1,537名社经、法律、科技与自然学系的高年级与毕业生进行之调查显示,现今大学毕业生的事业心并不强,对他们而言,选择工作最重要的考量是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」,林兹大学认为这样的想法突显了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针对「毕业后您想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?」此一问题,超过30%的学生希望成为公务员,在管理谘询、会计审计、研究与教职等领域,则各约获得26%的学生青睐。但是建筑与工业领域,却很少受到学生关注。
在「职业生涯中的目标」此一问题上,约有3分之2的学生表示最重要的是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」,48%希望工作能成为「智识的挑战」,近37%的人则希望能获得「安全且稳定」的工作。另一方面,获得25%以下学生支持的目标为「居于领导地位」、「独立自主」、「成为专家」及「创业」等项,而「国际性职业」只获得17%的学生重视。
在调查中,大部分的学生(约达40%)希望能在100-500人的企业工作,30%的人希望能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工作,另外30%的人则希望能进入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工作。
林兹大学校方高层对此调查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,但认为这显示奥地利正走向新的「毕德麦雅时期」(Biedermeier,介于1814至1848年间,此时中产阶级脱离政治,追求自得其乐的庸俗生活),「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」固然重要,但富裕需要靠持续的成就方能维持。相较于欧洲只满足于「管理过去」,其他国家的青年更有事业企图心,奥地利应该引以为戒。
参考资料:
2013年4月11日奥地利新闻报 die Presse
Uni-Absolventen wollen am liebsten ins "Amt"
http://diepresse.com/home/bildung/universitaet/1387799/UniAbsolventen-wollen-am-liebsten-ins-Amt?_vl_backlink=/home/bildung/index.do
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,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。
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,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,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。17世纪中叶,在孔庙设立“太学”,陈永华为“学院”,也是“太学”的主持人,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。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,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,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。清政府治理台湾后,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,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、县学和社学,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(教育长官)。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,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,指示举办“番学”,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。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“太学”、府学、州学与“番学”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。当时的“太学”,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;府设府学,州设州学,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;乡社设社学,即乡塾,为初等教育;“番学”为少数民族教育。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。
台湾建省后,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,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“西学堂”、电报学堂等学校,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。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,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,还设有外语、历史、地理、测绘、算学、理化等。这些措施,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台湾教育的起源
1630年代,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(出国留学网www.liuxue86.com)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,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。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,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。
1636年,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·尤钮斯(RobertusJunius)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,教授新港文、圣经与罗马文字。后来,南部平埔族大社中,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。这些学校,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。